第一二九三章 冲阵_代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一二九三章 冲阵

第(1/3)页

  后续一百多艘战船满帆疾进,猛冲向水道。一时间南北水道之中兵船逶迤,密密麻麻。

  桓谦的决定是正确的,因为这种情形之下,越是犹豫不决,便越是给对方炮火打击的时间。桓谦已经看出来了,对方的火炮虽然凶猛,但数量有限。每隔一段时间才会轰出一轮,时间间隔很长,且只有六七个爆炸的水柱。那说明对方火炮的数量和攻击效率都不高。

  之前派出一百二十艘战船进攻,既是梯次进攻的战法,也是试探对方火力的做法。现在弄清楚了虚实,则全军猛冲过水道,才是最为正确的通过方式,而不是给对方充足的炮击的时间。

  当然,所有的战船一起冲过水道,战船会很密集,增加了中炮的可能。但是相较于被阻挡在这里的情况,那是必须要承担的风险。

  孤山岛两侧的炮火隆隆,十二门火炮轰击不停。炮手们拿出了全部的本事,将平素训练的水准超水平发挥,以最高的效率开炮轰击,抓紧时间打击对方船只。

  在对方全面冲锋之后,炮手们有了一些幸福的烦恼。那便是江面上的敌军船只太多了,到处是敌军的战船,在水道上排成了一长溜,搞得炮手们都不知道该轰击哪一艘了。

  但越是心急越是吃不了热豆腐,尝试了一轮分散打击落空之后,炮手们意识到只有集群打击才可能击中对手。想要多击中对方的战船,结果会适得其反。意识到这一点,炮手们赶忙回归集群攻击,这样一来命中率反而提高了。

  在盏茶的时间里,南北水道上陆续有四艘战船被命中起火。燃烧的火势一旦起来,在江风的催动之下便会很快蔓延全船。荆州水军们拼命的救火,却也无济于事,数艘战船上大火撩天,烧成熊熊之势力,照的四周江面一片通红。船上的水军不得不弃船跳江求生。

  可这是临近新年的严冬季节,虽然江淮一带今冬无雪,气温也不算极寒。但是此刻的江水依旧冰冷刺骨,绝非人力所抗。而且此处水道江流湍急,就算水性精通的水军也根本难以抗衡流水之力。

  其实这些水军士兵们心里都明白,跳下船来也八成是死路一条。只不过为船上大火所迫,迫不得已罢了。无非是烧死或者冻死淹死的选择,火烧眉毛,且顾眼下,能活得一时是一时了。

  不过对于荆州水军而言,也有好消息。此时六十艘快船无损通过孤山岛水道,冲入下游数十艘东府军水军战船的阵型之中。对方根本来不及阻挡,便被冲散了阵型。第一批十余艘重楼战船随后加入战场,展开了攻击。

  这是双方水军的第一次交手,高下在瞬间立判。即便经历了水道的惊魂打击,荆州水军还是迅速的摆开了阵型,从容不迫的展开了进攻。这便是精锐水军的战斗底蕴和本能,非一日之功。

  双方缠斗在一处,荆州水军楼船冲入东府军水军战船之中,火力全开。甲板上两架床子弩嗖嗖连发,粗如儿臂的巨型弩箭一次可射出三枚,轰上对方船只的任何部位,都具有极强的破坏性,甚至有洞穿船身的力道。

  船楼上的弓弩手更是在接近敌船之时箭如雨下。其中一部分兵士配备的是火箭,专射对方船帆船厅等船上易燃部位,很快便有七八艘东府军战船起火。

  东府军水军拙劣的抵抗着,看起来他们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打击手段,那三四十艘战船矮小破旧,看上去像是陈年的老古董。船上不过二三十名水军,只知道四处乱射箭,对于水军战法一窍不通。

  当大量的荆州战船加入战场之时,对方已经丢下十余艘燃烧的战船往下游逃之夭夭。他们跑的倒是挺快,一点也不像是不谙操作的样子。

  半个时辰后,荆州军水军冲过孤山水道,于水道出口处开阔水面集结。

  桓谦的座船在通过水道时遭到了重点的轰击。盖因桓谦的座船最大,三层船楼和高杆上的六串红色风灯太过惹眼,故而招致了对方火炮的猛烈轰击。

  不过座船并没有被击中,只是两枚炮弹在船头上空空爆,造成了船头的破损,以及甲板上的十几水军士兵的死伤。检查之后船只并无大碍。

  但一路冲过来的时候,桓谦起码看到了三艘正在沉没的己方战船和起火燃烧的四艘战船。这些起火的战船都将失去战斗力,能救出船上的兵士已经是万幸了。

  在水道出口的江面集结之后,各编队迅速禀报了损失的情况。一共有十三艘战船被击中,四艘报废正在沉没,五艘重伤,几乎可以宣布报废了。另外四艘扑灭了火势,船上虽有死伤和损坏,但勉强还可作战。

  桓谦的心在滴血。对方的火器如此厉害,光是通过这孤山水道便损失了这么多。重楼战船的昂贵,每一艘都耗费大量的物资人力钱财打造而成的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每一艘战船上都有一百多名训练有素的水军将士,损失超过一干名水军,这格外让桓谦痛心。

  不过,代价虽然很大,但是冲过孤山水道的行动是成功的。接下来便是往下横扫,占领全部水域,歼灭对方全部水军。之后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如果您觉得《代晋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支持作者!

https://m.123vxw.cc/html/32484/32484762/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