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九二章 水战_代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一二九二章 水战

第(2/3)页

航道会让通行的船只不能全面突进,只能数艘数艘次第通过。这给了他们以多打少的机会。

  这就类似于陆上作战之中,少量扼守关口,利用地形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。

  但是,对桓谦而言,这是可笑的。地形地势永远是把双刃剑。对对方有利的同时,对己方也一样会有优势。对方利用了山岛的地利,却不知己方兵马会利用水流变快,可以迅猛冲锋的水势。水势显然也是地利的一种,对水军而言反而更加的重要。

  “传令,各以三十艘快船为第一梯队,冲过两侧水道,搅乱敌阵。三十艘楼船随后突进,将他们碾为齑粉,全部送去江中喂了王八。其余战船,逶迤前进。”桓谦沉声下令。

  桅杆高处的信号兵用灯火明灭信号传递命令。很快,江面上所有的荆州水军的战船都开始迅速移动。

  共六十艘快船分为南北两队,摆出三行纵列阵型靠近小孤山两侧。这些快船船身狭长,船头船尾翘起,呈现梭形船型。这种船最利于在急流之中迅速前进,速度最快。虽然船上载员不多,重型武器也无法安装,但是他们的职责是冲入敌阵之中,搅乱对方的阵型。

  真正的战斗要靠后续的六十艘跟进的楼船。这种船又大又宽又坚固,船身外围以原木包裹,船身阔大平整,一般的船只根本无法与之相抗。

  除了船只坚固,可直接冲撞碾压之外,其开阔的甲板上安装了左右两架床子弩,数百步外便可攻击。更可发射勾爪,以绞盘收缩绳索,可拖拽对方船只,进行接舷跳帮作战。

  两层船楼,可安置四十名弓箭手,对敌船进行箭雨覆盖。除此之外,还配备有甲板水军六十名,装备长枪长镰以及短弩弓箭。另有长杆勾手十名,操作水手三十名等等。

  整条楼船配备兵力多达一百五十人,是荆州水军的主力战船。

  除了楼船和快船之外,荆州水军还有大型运输船,小型突击船,火船以及铁头冲击船等等。荆州水军的战船和人员的配备是最完善的。

  桓谦旗舰上三串红色风灯的升起,那是发起进攻的信号。黑沉沉的大江上,号角声掩盖了波涛之声,南北水道上,荆州水军发起了进攻。

  各三十艘快船升起满帆,船上桨手亦全力划桨。细长的快船迅速加速,猛冲向南北水道。随着江面水道的变窄,快船剧烈的起伏起来,在急流之中上下颠簸,但速度越来越快,宛如江面上飞跃的江豚一般。只眨眼之间,便冲出数百步的距离。

  桓谦的目光紧紧的锁定江面,千里镜中虽然混沌,但是战船的身影清晰可见。小孤山上的守军似乎有些动静,火把燃起的更多。江流两侧岸边,也有灯火晃动。

  但是这些对桓谦而言无足轻重,岸上的兵马再多,也奈何不了水手的船只。他真正关心的是下游的敌军船只。因为距离太远,只能看到一些亮点在游弋。

  在快船冲入水道两里左右的时候,楼船庞大色身躯也进入水道入口。和快船不同,楼船因为巨大,所以受江流的影响并不大。船身只在江流之中震动着,船上的兵士不受影响,稳稳的站在甲板和船楼上,双目扫视江面,随时准备战斗。

  令人意外的,对方似乎没有任何的防御手段。水道上无船拦截,岸上的敌军也只是干看着。

  桓谦并不意外,嘴角冷笑。心道:这便是东府军的水军么?还真没教我失望。指望着在出口堵住我们,岂不知冲出水道之后,便是他们的噩梦。

  正想着,突然间小孤山山坡上火光闪动,因为距离甚远,火光先看到,之后才传来了轰鸣声。桓谦一愣,迅速的意识到那是火炮在轰击。

  小孤山山坡两侧,十余门火炮开始对着江面轰击。不是他们不想早早的开炮,而是直到此刻他们才等到了大型楼船的进入。快船速度太快,炮手没有任何的把握击中对方,所以选择轰击速度稍慢的楼船。

  火炮的轰鸣声响彻黑夜,炮弹居高临下射向江面水道。水道上立刻溅起了数条水柱,爆炸的烟火在江面弥漫开来。

  但是,威势虽然惊人,准头却极差。说实话,这种对移动船只的轰炸形同摸奖,很难命中快速航行的船只。笨重的火炮要不断的调整角度和方位,追逐航行的船队,这更增加了操作的难度。

  两轮二十多枚炮弹轰击之下,令人尴尬的场面出现了,二十余枚炮弹无一命中。最近的一枚在距离一艘楼船近处丈许的船舷外爆炸,只溅起了冰冷的江水,打湿了船上十几名兵士的盔甲。

  桓谦看着这场面,嘴角笑意更浓。不得不说,东府军的思路是对的。他们知道火器是他们的强项,所以便想利用地形,以火器在狭窄水道进行轰击。但显然他们是异想天开。船只速度这么快,如何能命中?

  但桓谦脸上的笑容在下一刻凝固了,他看到了一艘楼船上爆炸的火光,以及迅速燃起的烈火,惊愕的瞪大了眼睛。

  “不可能,运气,一定是运气。”桓谦怒道。

  确实是运气,只不过,这是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如果您觉得《代晋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支持作者!

https://m.123vxw.cc/html/32484/32484762/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