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483章 除了元光还有谁能行?
第(2/3)页
提供资源,也催生新的金融需求。
传统的家族式银行因为资本规模小、风险承受力弱,逐渐被淘汰。依赖短期借贷和小规模融资的模式无法满足工业化长期资金需求。
在这个时期,股份制银行:如英格兰银行(1694年成立)通过发行债券支持政府战争,后转向工业融资;伦敦威斯敏斯特银行(1834年)等新兴银行提供工业贷款。铁路投机资本:如乔治·赫德森(George Hudson)等“铁路大王”通过股票融资推动铁路网建设,尽管后期泡沫破裂,但改变了融资模式。
这些在当时看来的新模式开始快速崛起。
简单来说,传统借贷模式让位于股份制银行和证券市场,英格兰顺势成为全球金融中心。
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、内燃机、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为标志,阿美利肯和德意志成为中心,金融体系开始进一步专业化,爱迪生的电力系统、卡内基的钢铁厂等需要巨额资本,催生出投资银行这一新模式。
行业整合(如标准石油、通用电气)依赖金融资本运作,金本位制确立带来了国际资本流动加速。
同样整个生态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地方单一银行制下的小银行无法竞争,逐渐被摩根等大财团吞并。
而欧洲老牌贵族银行(如法兰西罗斯柴尔德分支)则因为过度依赖政府债券,错失工业投资机会。
投资银行和全能银行推动了垄断资本形成,美、德的金融巨头通过“资本+技术”重塑全球经济格局。
过去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金融体系重构——无法适应新产业需求的资本力量衰退,而拥抱创新的机构崛起为全球巨头。
现在自然也不例外。
石油、煤炭等化石能源相关资产,从期货到股票再到债券,都面临着价值归零的预期,中东和大毛这些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将直接面临财政危机。
像挪威主权基金这种需要面临着全面转型。
甚至就算是华国,近乎免费的能源导致生产成本骤降,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进入长期通缩周期,央行可能被迫推行“负利率+全民基本收入”政策来维持经济流动。
这对所有群体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。
以这次10万亿的投资来说,前往太空的基建动辄10万亿起步。
欧洲、阿美利肯、霓虹、枫叶国这些国家要不要跟?如果要跟的话,打算投多少钱,是企业来做这件事还是政府机构来做?
谁来能够获得足够的信任,谁来操这个万亿只是门槛的盘子?
全球除了陈元光以外,谁站出来说,大家给我投钱,我来负责太空时代的基建,谁敢保证?
同样是执行宏大项目,开拓者系列火箭、光甲号空间站、长空号空天飞机、嫦娥月球基地、吴刚系列月球农场.
陈元光有如此多的具体项目来佐证,其他机构呢?
过去航天领域赫赫有名的机构,NASA想要操一个一千亿美元规模的盘子,也就是新的国际空间站项目,他们计划要花1000亿美元,全面对标华国的光甲号。
也要在地月之间的拉格朗日点去建造空间站。
1000亿美元,除了霓虹之外,之前的成员国全部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,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项目的不感冒。
NASA连一千亿美元的信任度都没有。
换SpaceX来呢?这个前最著名的民间商业航天机构,也同样不行。
SpaceX固然在火箭领域展现过自己的能力,但对于这类巨型基建项目,横跨多个领域的太空基建,他们可从来没有证明过自己。
更重要的是,如果只是火箭发射,聚焦在这种细分领域,阿美利肯没问题,但一旦蔓延到光伏、空间站、地月往返等多个领域,这对操盘手所在国家的制造业基础有着非常高的要求。
SpaceX不行背后本质还包括了,阿美利肯孱弱的制造业支撑不起如此庞大规模的基建项目。
一个最基础的数据,钢铁产量。
你无论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如果您觉得《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?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支持作者!
https://m.123vxw.cc/html/63751/63751755/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