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3章 中国文学的‘涿县宣言’_文豪1978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363章 中国文学的‘涿县宣言’

第(3/3)页

在宾馆走廊里大喊一句:

        “朝阳的文章写完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作家们立刻冒头,很快便集结到了宴会厅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两天时间里,大家一直在等着林朝阳这篇文章的出炉,赶在会议离开前的最后一天,大家终于赶上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两天的发酵,林朝阳提出的“寻根文学”已经成为了这次会议所有参会作家耳熟能详的概念,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参会作家的认可与支持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离开前的最后一晚能够得见这篇文章的真容,也使得大家这次的涿县之旅变得圆满。

        文章的手稿就一份,作家们都跃跃欲试的想先睹为快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拓将手稿拿在手中,站在会场的最中间,朗声道:“我知道大家都想一睹为快,不过稿子就一份。这样吧,我来当个肉喇叭,给大家朗读一遍,行不行?”

        听了他的建议,众人齐声表示赞同,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肩负了大家的期望,李拓手里捏着手稿,眼神先是在稿子上停留了几十秒,似乎在默读上面的内容。

        等他觉得熟悉了之后,才缓缓开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《文学的根》,作者林朝阳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:绚丽的中华文化到哪里去了?曾经有朋友对我说,他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,住地离屈子祠仅二十来公里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小说《月亮和六便士》中写了一个现代派画家。但他真诚推崇提香等古典派画家,倒是很少提及现代派同志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后来逃离了繁华都市,到土著野民所在的丛林里,长年隐没,含辛茹苦,最终在原始文化中找到了现代艺术的支点,创造了杰作。这就是后来横空出世的高更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拓刚拿到稿子,也不是专业播音员,因此一开始读起来磕磕绊绊,但慢慢的,他的思想逐渐被林朝阳的文字俘获,全神贯注到文章之中,声音变得饱满、炙热,饱含情感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仅是他,其他参加会议的作家们也同样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大家都已经通过林朝阳的讲述了解了,可当这些思想从语言变成文字,再回归语言充实进大家的内心,却让这些人心中生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与热血澎湃。

        “……这里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,在向西方'拿来'一切我们可用的科学和技术、思想和制度,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阴阳相生,得失相成,新旧相因。

        万端变化中,中国还是中国,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,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,我们仍有民族的自我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的责任也许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,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

        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林朝阳的这篇《文学的根》洋洋洒洒上万言,堪称雄文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拓全程声音洪亮高亢,朗读到最后,他的声音已经沙哑,却始终透露着一股坚实。

        读到最后,他的眼眶发红,脸上写满了庄重,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宴会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一个民族自己的过去,是很容易被忘记的,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记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的文学必须有'根',文学之“根”应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,根不深,则叶难茂;根若深,则生机勃发。

        文学有'根',我们的文化才有'根',我们的民族才有'根'。

        有朝一日,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再次涅槃重生,光耀世人!”

        文章到此结束,李拓猛地站上椅子,手中稿纸挥动,猎猎作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,就是中国文学的'涿县宣言'!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句,是气吞山河的豪迈!
如果您觉得《文豪1978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支持作者!

https://m.123vxw.cc/html/99583/99583146/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