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2章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_文豪1978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672章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

第(2/3)页

此,他也没有仓促动笔,而是老老实实的沉下心来,请教了多位我国隋唐史方面的专家学者,阅读了大量有关于唐朝历史的书籍和论文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家里甚至有个书架是专门放这些资料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仅仅是这些准备还是远远不够的,朝阳同志还是觉得自己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太片面丶太肤浅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贴近真实的历史,97年的下半年,朝阳同志从燕京出发,一路西行,洛阳丶长安丶蓝田丶宝鸡丶天水·

        他的脚步遍布三秦大地,考察当地风俗人情丶查阅县志丶了解隋唐遗物——」

        沪上文协组织的长篇小说研讨会,程永新这个编辑成了主角。

        没办法,谁让《天朝》一经发表就引发了文学界的巨大关注和热议呢,而他又是《天朝》的责编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林朝阳这位作者不出席的情况下,他的发言无疑就是《天朝》创作历程最权威的注解。

        「-从96年起心动念,到上个月《天朝》第一卷在《收获》的专号发表,这三年多时间里朝阳同志全情投入于创作,可以说是倾尽了所有。

        9月时,我从他家取回《天朝》的前两卷书稿,朝阳同志当时如释重负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对我说:『这已经是我能做的全部了,只是结果究竟怎样,尚无把握,一切只能等待你们和读者的评判」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说这话时的眼神殷殷切切,我到现在还记的清清楚楚。

        以他在文学界的名声丶地位,本是不需要如此战战兢兢的,但我确实从他的表情和话语里感受到了那股如履薄冰。

        究其原因,无非是『敬畏」二字。

        敬畏文学,保持对创作的虔诚,时刻贴近读者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想,正是因着这股能将自己放到最低处的虚怀若谷,才让朝阳同志保持了二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热情。

        放眼当代文坛,过去二十多年间,能够不断的创作出诸多令读者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的作家,独此一人——」

        程永新的发言前半段讲的是关于《天朝》的组稿和创作经历,后半段则集中到了林朝阳的创作态度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个人评价方面稍显用力过猛,但他并没有夸大其词,每一句话都是实事求是,只是因为讲话的情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待程永新发言之后,受他的影响,两位研讨会嘉宾就着《天朝》谈到了长篇小说的创作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二人将《天朝》当成了长篇小说的表率,对于林朝阳在这部小说中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崇备至。

        「.-在《天朝》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『文化心理结构』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的文学界一贯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手段,刻画人物尤其注意肖像描写丶

        行为描写丶语言个性化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我观察看来,朝阳同志的创作手法却不走寻常路,他将很多的笔墨以来探究所要写的人物内心的心理形态——」

        一上午的研讨会在众人的分别发言中很快过去,午饭就在文协食堂,吃饭时有人跟程永新打探《天朝》之后几卷的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「等这个月月末,我就去燕京取第三卷丶第四卷的书稿。

        上个月朝阳正在创作第五卷,年前应该能写完,不出意外的话,全书在明年下半年是肯定能写完的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后面几卷也是这个字数吗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差不多。总字数不好说,但肯定要超过240万字的。」

        闻言,周围几人不由得咋舌。

        诞生于网际网路的网络小说也才刚刚发,动辄几百万字的篇幅在文学界无疑是神话一般的存在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般的作家别说是写了,想想都感觉头皮发麻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现当代文坛,倒不是没有作家写过数百万字的作品,但这其中99%都是通俗文学作品。

        像《天朝》这样的作品和文字质量要写两百多万字,对于作家而言不仅是对创作能力和才华的重大考验,更是对创作毅力和耐心的熬炼。

        惊叹了一阵《天朝》的篇幅,又有人问起程永新组稿成功的经历。

        刚才在研讨会上,他只是两句话带过了组稿的经历。

        坊间传闻,《天朝》的稿子是程永新一年十几次登门拜访林朝阳才拿到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听着众人的询问,程永新没有正面回答。

        「能拿到《天朝》的稿子,主要还是因为朝阳心系我们文学期刊行业的发展。我们去外地组稿,别说是多跑几趟了,就是天天在作家家里蹲着,也是应该的。」

        原来不是一年十几次的频率,而是每天一次的频率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人了然,看向程永新的眼神不由得多了几分敬佩。

        有这种毅力,老兄你做什么都会成功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流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。

        20世纪的最后一个元旦过去了,期间燕京下了一场大雪。

        雪后初晴,冰凌很快垂在四合院的灰瓦檐角,晶莹剔透,墙根处丶游廊外堆满了积雪天气很冷,但阳光正好。

        林朝阳站在书房的窗前,目送儿子潇洒离开家的背影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半年就高考了,可这件事对冬冬来说却没有丝毫影响,他又不指望着高考光宗耀祖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显然陶玉书并不这样觉得,她对于儿子还是抱了很高的期待的。

        77年高考没考上燕大,是她的终身遗憾,虽然燕师大也很好,但毕竟燕大才是她们陶家的「根据地」。

        陶家自陶父起,她们这一辈有陶玉墨,孙辈的陶希武成绩不行,陶希文成绩倒是好,

        可惜当年「叛逃」去了隔壁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儿子终于要考大学了,陶玉书自然是希望他能够继承外公的衣体。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如果您觉得《文豪1978》还不错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、微信或微博好友,支持作者!

https://m.123vxw.cc/html/99583/99583146/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